日本和服起源哪個朝代(日本女人的和服的來歷)

都說島國曾經(jīng)是中國的“學生”,他們到底都學了什么?


當年歷史老師告訴俺們:日本從西漢時期開始就朝貢中國;日本大化革新是效仿隋唐制度;奈良古城是仿長安城所建;遣唐使組團到中國留學……諸如此類,很多很多。


那么,除了歷史課之外,島國還從中國學走了什么?


今天龍大姐要和大家聊的這些玩意兒,雖然帶著強烈的島國特色,但實際上都是源自咱中國的!


/ / 和服 / /

(きもの,kimono)

我覺得,和服作為日本的民族服飾,其“日本味兒”最濃,沒人能反駁吧?

沒錯,足以代表日本的和服,其實是來源于中國的。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主要指“吳服”(出自《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至于為啥叫吳服,是因為那時的服裝樣式混合了日本本土的彌生服裝以及三國時期東吳服裝的特點。

到了德川家康時期(江戶時代),由于與西洋文化接觸,和服的名稱被正式確定下來,當時的《裝束要領(lǐng)抄》指出:


“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于漢,盛于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span>


曾經(jīng)“吳服”與“和服”的概念是有區(qū)別的,吳服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級和服,不過呢,從江戶時代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倆詞兒的含義已經(jīng)趨于一致。據(jù)說現(xiàn)在去日本看,很多和服商店的招牌就是“吳服店”,差不多一個意思。

最讓龍大姐無語的其實是近兩年國內(nèi)發(fā)生了不少這樣的事兒——


年輕漂亮的小姐姐小哥哥穿上漢服到街上拍照,好好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順便還能宣揚傳統(tǒng)文化,卻被無知的圍觀群眾撕扯衣服并唾罵:好好的中國人穿什么日本和服!


無語,真的。


/ / 生魚片 / /

( さしみ,sashimi)

日本料理不僅世界聞名而且風格獨特,其中生魚片(刺身)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生、鮮,吸溜……哎,不知道您愛不愛吃,反正我有段時間每個月都有那么幾天特想吃兩口生的。

沒錯,足以代表日本的刺身,其實也是跟中國學的……


“膾炙人口”這成語大家都熟,其中的“膾”,就是生魚片!從周朝開始,中國就有吃生肉的習慣,到了三國,生魚片更是一種十分受歡迎的食物。


曹植的《名都篇》:“膾鯉臇(juǎn)胎蝦,炮鱉炙熊蹯(fán)”。


字兒是復雜了點,意思卻不難——生魚片蘸蝦醬是也。

三國之后是魏晉,魏晉轉(zhuǎn)到南北朝,南北朝被滅后看隋唐,生魚片就沒退出過歷史舞臺,您用“膾”作為關(guān)鍵詞一搜索,資料海了去了。

南北朝時出現(xiàn)了“金齏(jī)玉膾”,是中國古代生魚片菜色中最著名的。


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詳細地介紹了金齏的做法:“八和齏(jī)”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黃、粳米飯、鹽、醬八種料制成的,用來蘸魚膾


王維洛陽女兒行》中寫道:“侍女金盤膾鯉魚”。


王昌齡送程六》中寫道:“青魚雪落鲙橙齏(jī)”。


白居易輕肥》中寫道:“膾切天池鱗”。


咱們都一路吃到唐朝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遣唐使留學生才把生魚片的做法帶回日本,在多水多魚的島國發(fā)揚光大,一直流傳到今天。

倒是中國,不知道什么原因?qū)е隆澳挕毕г谄樟_大眾的餐桌上,只有少數(shù)地區(qū)還保持著吃生魚片的習俗。

可能是有什么契機讓古人注意到了生鮮食品的衛(wèi)生安全問題吧,比如新冠。。反正疫情之后龍大姐再也沒吃過生魚片,安全第一啊……

除了生魚片,“抹茶”和“和菓子”也起源于中國,哈哈哈哈沒想到吧?抹茶就不多說了,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嘛,抹茶之前在中國的名字是“末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

而和菓子這種日式糕點,也是隨著茶道文化一起傳入日本的中式糕點制作技巧,其中有一種叫做羊羹,就是從中國傳到日本后經(jīng)過加工改良制成的。


看下面這些風靡世界的精致和菓子,不得不承認日本在這方面qio實做到了“青出于藍”和“發(fā)揚光大”。。。


/ / 木屐 / /

(げた,geta)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穿了和服,沒有配上一雙木屐,可就沒有那么“日本”嘍。

沒錯,足以代表日本的木屐,其實還是跟中國學的……


木屐在中國歷史悠久,咱們可以從漢代說起。


漢代漢女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


晉朝時,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qū)別;


木屐是漢人在清代以前,特別是漢晉隋唐時期的普遍服飾;


南朝宋之時,貴族為了節(jié)儉也著木屐。江南以桐木為底,用蒲為鞋,麻穿其鼻。


聊木屐嘛,龍大姐就不提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fā)掘出來的兩件殘存木屐了(良渚文化遺物),那算欺負人。

其實除了以上幾點,日本還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都是從中國學到的,比如相撲(すもう,sumou),秦漢時期叫做角抵;

金繕(きんつくろい,Kintsukuroi),與明清宮廷陶瓷修繕工藝中記錄的金補極其相似;

還有漆器,櫻花,假名,溫泉……

怎么樣,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可惜,很多優(yōu)秀的文化中國沒有傳承下來,卻被學生日本發(fā)揚光大了。更可惜的是,從近代開始中國的“天朝上國”地位不復存在,師生身份發(fā)生對調(diào),輪到我們?nèi)ハ?span id="f611111"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6891212" qid="6598250692585018627" mention-index="0">明治維新之后的日本學習了。


不說別的,不少今天常用的漢語詞匯都是從日本引進的,據(jù)專攻中日語言交流史的陳力衛(wèi)教授估計,現(xiàn)代漢語詞匯里的日語借詞至少有四千個(咱們常用詞一共才多少啊,哎……)

嚴格地講,在4000常用詞的“政治,法律,經(jīng)濟”領(lǐng)域內(nèi),日語借詞的比例可高達38%,但若涉及所有領(lǐng)域的話,僅占約7.2%。如果我們將詞匯量擴大到5.6萬個詞的話,日語借詞就有4032個。當然要是再將日語借詞的范圍放寬的話,數(shù)量還會增多的。


我舉幾個例子啊,比如“取締”、“組合”、“入口”、“出口”,“番號”。。。??瓤?,我說的是部隊“番號”,想歪的出門左轉(zhuǎn)面壁去!



作者簡介:龍飛飛,歷史類脫口秀《泄密食堂》主持人,節(jié)目已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抖音等平臺投放。擁有百萬粉絲公眾號【Go野】,每日更新原創(chuàng):Goyechina

好了,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發(fā)貨聯(lián)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網(wǎng)絡推廣引流創(chuàng)業(yè)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備注:發(fā)貨聯(lián)盟引流學習;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zhàn)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shù)課程免費分享!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您可能還會喜歡:

發(fā)表評論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