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mm什么意思網絡用語(emm什么意思網絡用語)

申小龍:穿上了新衣服的“囧”,應該感到慶幸——談語言游戲中的俗文字

語言與文化課一位同學來信:

“小學中學的時候,網絡的力量突然爆棚,出現大量的網絡文字,以至于學校、國家都有各種規(guī)范使用漢字的倡導或者訓令,甚至寫作文時出現網絡文字會是大逆不道。但是也并沒有壓住網絡文字發(fā)展的勢頭。打壓網絡文字的理由是這樣不利于漢字教育,誤導公眾,那漢字到底應不應該走規(guī)范化的道路?”

這位同學說的“網絡文字”,顧名思義,就是只能出現在網絡特定情境中的文字。這樣的理解,有一定的歧義,即“網絡文字”既指網絡上新造的字,又指網絡上新的語言。

我們只談前者:怎樣看待網絡造字?

一、網絡文字作為一種語言游戲

“網絡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屬于語言游戲范疇。它們的造字法不外乎這樣幾種:

1.疊印

把兩個字疊印在一起,表達一個復合詞的意思。例如:

把“插”和“播”疊印起來,表示“插播”。類似的疊印還有:

2.合文

把數個字或偏旁合成一個字,表達一個復合詞的意思。例如:

類似的組合還有:

3.象形

從象形的角度重新解釋一個字形。最有名的就是“囧”。這個字原來就是象形字,只不過不像臉形,而像窗形。另外,還可以在一個字的結構中替換個別部件作形象化處理,表達一個“語象結合”的意思。例如:

4.變形

把兩個字的典型筆畫變形組合,表達一個相關聯的意思。例如:

在“崗”字的上下兩部分作“網”的變形,形象地表現網絡審查的意思。

5. 重新分析

把一個現成漢字的結構按新的意思重新分析。

1)象形字分析成會意字

例如“槑”,這個字原來象梅花形,網絡語言中把字形重新分析為兩個“呆”,表示很傻很天真。

2)形聲字分析成會意字

例如“鶸”,本來是形聲字,表示昆鳥,網絡語言中重新分析為“弱”和“鳥”,表示弱雞。

3)會意字重新會意

(1)同構會新意

例如“孨”(zhuǎn),本來是會意字,表示謹慎、懦弱、孤兒,網絡語言中重新分析為三個“子”,表示車子、房子、妻子。

又如“烎”(yín),本義是光明,網絡語言重新分析為霸氣、彪悍義。

再如“孖”(m?。玖x是雙生子,網絡語言重新分析為克隆義。

(2)異構會新意

例如“兲”,“天”的古體?!疤臁笔菚庾?,從一從大,網絡語言將“天”的古體重新分析為“王”和“八”的會意。

二、網絡文字作為一種俗文字

以上這些游戲范疇的“網絡文字”,似乎和規(guī)范字沒有關系。其實,在較為寬泛的意義上,“網絡文字”是俗文字的一種。規(guī)范漢字和它們是正字和俗字的關系。

在漢字發(fā)展史上,俗字是漢字的共時變異。

引起漢字共時變異的因素各種各樣,網絡交流就是當代俗字產生的一個原因。

變異的結果總是產生大量的與正字相對的俗文字。

1. 民間語文中的俗字

一般來說,民間的文字使用者都是字形書寫的實用主義者。民間的各種社會、文化活動是文字變異的溫床。

唐代的民間講唱文學變文中有大量的俗字。例如《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中——

“(盧綰)走出軍門,禾莫馬樊鞍”的“禾莫”是“秣”的俗字;

“霸王遂詔鐘離末,領取陵母,反縛,交三十武士,各執(zhí)刀捧,驅至帳前”,其中“捧”是“棒”的俗字;

“帳中飲酒飰盧綰,適來見過人否?”,其中“飰”是“飯”的俗字。

宋元時代,市民階層的出現,市民文學興起,俗字也大量流行起來。其形式有減筆字、草書楷化字、輪廓字、民間手頭字等等。

2.太平天國的意識形態(tài)俗字

清代的太平天國與清政府劃江而治。為了反清,太平天國有意識地在文書中造俗字。例如“國”寫成“囯”,“魂”寫成“云人”,“火”寫成“火亮”,“明”寫成“ 氵明”。他們還為避神之諱,避王之諱,對大批漢字做了改動。

一般說來,俗字的認讀要依托正字,而正字的肯定往往依賴上下文的文義聯系。改字一多,上下文的意思就連貫不起來,俗字也就難以理解。例如《欽定英杰歸真》中“三方五氐之稱,恐是后人妄稱,姑置不論。”其中“三方五氐”不知所云。原來“方”為“皇”的改字,“氐”為“帝”的改字。

又如李秀成給陳坤書的信中稱“會司并進”,也令人不解。原來“司”是“師”的改字。這種改字,不是為了書寫方便,僅僅出于某種意識形態(tài),只會引起文字使用的混亂,并最終失敗。

3.方言俗字

漢字的共時變異和方音也有密切關系。各地的文字使用者往往根據自己的方音造俗字。

例如在浙江,衣服的邊寫作“纟便”;搓揉寫作“扌肉”;白眼看人寫作“眅”。

在廣東,殺雞寫作“劏雞”;“剛剛”寫作“啱啱”;“我的書”寫作“我嘅書”;“那個”寫作“嗰個”;“這么多”寫作“咁多”;“這樣”寫作“噉樣”。

在四川,固執(zhí)寫作“犟”;量米的量寫作“扌焉”;扛寫作“扌老”。

在北京,用鋤翻松地寫作“ 耪 ”;三個寫作“仨”;第三人稱敬稱寫作“怹”。

一些方言俗字的創(chuàng)造并不僅僅是為了適應方音和方語,還出于吉利心理。如廣東話中的“舌”與“蝕”同音,賣豬舌地人為避免說這個令人不快的音,便把“豬舌”叫做“豬利”,寫作“豬脷”。廣東話“肝”與“干”同音,賣豬肝的人為避免引起“一貧如洗”的感覺,把“豬肝”叫做“豬潤”,寫作“豬膶”。

4. 俗文字為漢字注入活力

文字本無所謂正俗,造字的“合法性”來自民間使用的約定俗成。不同地域和領域會有不同的約定。同義的字,你看我,我看你,大家都是“異體字”。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后,才有了正字的概念。相對于正字,其他字就成了俗字。

正字成為典范,就“高冷”起來,難以移易,而俗字簡單明了,草根力量,非常接地氣。例如“遷”就曾是“遷”的俗字,“萬”就曾是“萬”的俗字。

俗文字和正字并非壁壘分明。相反,俗字是正字活力之源。我們現在使用的許多字,都是民間語文改造正字的產物,“遷”“萬”就是如此,還有“聽、燈、墳、淚、顧”等。

不少方俗字進入了正字系統(tǒng),如北京話的“撿”“捂”,西南官話的“搞”,吳語的“什”“葉”,粵語的“泵”等。

魯迅小說《故鄉(xiāng)》中有一個紹興俗字“猹”,它表示一種獾類小動物。這個字在小說中形音畢肖,栩栩如生。

而在網絡文字中,像“囧”這樣的俗字,已經家喻戶曉,堂而皇之進入了主流書面語。

這樣看來,字的正俗身份,只在空間關系中存在。它不是一個時間性的概念,它會變。

語言與文化課一位同學曾給“囧”字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有人說你是生造字,但更多的人為你辯護正名,說你在甲骨文中就出現了。你雖然有五千多歲了,但在沉睡了千百年后睜開雙眼,發(fā)現自己的容顏竟然被你曾熟悉的殷人子孫完全歪曲扭轉了,我猜想你的內心一定充滿了驚恐彷徨。

“有人說你的重現是對漢字的褻瀆,糟蹋了古人智慧,但更多的人熱情贊美你,說你喚醒了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和熱愛。聽了這樣的褒獎,你心中可有些沾沾自喜?

“有人說你的新義包含了太多互不相關的內容,頻繁地使用會造成語言單調貧乏,但更多的人跳出來捍衛(wèi)你的那身新衣服。你是否想過,在人們頻繁使用你時,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已有所退化?

“有人站在語言學專業(yè)角度,批評你的標新立異;但更多的人不理會專家意見,偏要把你的存留上升到對網絡自由的捍衛(wèi),可是我們更要捍衛(wèi)的難道不是漢字作為中國文化象征的神圣地位?

“‘囧’,對于這些問題,你究竟怎么看呢?為什么不站出來對當今文化種種不正之風當頭棒喝呢?”

這位同學又代“囧”寫了回信:

“老朽縱橫天地五千余載,無俗事能亂我心。少年熱血,常多雜思,指點世事,發(fā)無端之忿,亦常理也。然萬物有道,網絡文字或如焦螟者朝生夕死,百年大浪淘沙亦千不留一。倘萬幸流傳于世,自當有為之正名者。予靜觀其變,君亦無需憂悶。此其一也。

“君自覺言之有理,又知他者之見斷無理乎?世間是非本無恒則,況文化之精髓在百家爭鳴。有容乃大,博采眾長是為道。此其二也。

“君以拳拳之心為中華文化呼,老朽甚以為然。惟君永葆赤子之心。此其三也?!?/p>

這位同學的憂忿,和“囧”老先生的寬容,在對俗字的工具理性有深刻理解后,應歸于釋然。

從本質上說,“游戲”是文字的初心。

維特根斯坦說,語言本身作為活動是一種生活形式,語言游戲是人類生活形式的表現,而生活形式只有通過對語言游戲的描述才能展現出來。

由此,穿上了新衣服的“囧”,應該感到慶幸,

因為網絡語言“點石成金”,讓古老漢字在互聯網的時代想象中煥然一新,詮釋了現代人的新生活。

好了,這篇文章的內容發(fā)貨聯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網絡推廣引流創(chuàng)業(yè)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備注:發(fā)貨聯盟引流學習;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zhàn)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您可能還會喜歡:

發(fā)表評論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